当前位置:主页 > 评论 >

G20的中国角色

时间:2019-11-04 11:17 | 栏目:评论 | 点击:

G20峰会首度来到中国。9月4日至5日,二十国集团(G20)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杭州举行。“构建创新、活力、联动、包容的世界经济”的会议主题,准确把握了“后金融危机”时代全球经济的脉搏,人们正密切关注此次峰会将如何给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。  G20峰会其实是金融危机的产物。它虽由七国集团(G7)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,但是,最初仅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,影响有限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,它成功促成各国携手应对危机,并建立金融稳定理事会,为危机后全球复苏及改革奠定基础,因而被喻为“最佳的全球经济治理舞台”。G20成员国占全球GDP和贸易的80%、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,其分量不言而喻。  不必讳言,G20也面临着挑战。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中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接连几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,然而,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各国同心协力,如今,全球经济体走势分化,G20的活力和重要性有所下降。最近数次峰会成果寥寥,为数不多的亮点也因执行力度不足而效果未尽如人意,G20峰会在履行其全球经济合作主要论坛职能上略显动能不足。G20峰会被有些论者抨击为主要经济体领导人空谈和作秀的平台。  这些批评或许失之严苛,但是,G20确实至今保留着危机应对的特征,主要讨论成员国短期财政货币政策,政策协调效果也有所下降。如何实现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的机制转型,从一个“俱乐部”转而履行全球共同的责任上来,成为G20亟须破解的课题。杭州峰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但倘若能为这一转型赢得良好开场,帮助成员国克服“迷失感”,此次峰会就不仅将在G20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,也将对全球经济治理产生长远影响。  其实,中国的作用已经凸显出来。在中国作为G20主席国的领导和推动下,各国已于峰会前达成一系列成果。当发达国家或远或近走出金融危机时,它们对G20的热情难免淡化;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不如从前,在G20中的地位有所下降。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、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发展中国家,与发达国家、新兴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均有密切联系,这无疑有利于中国在G20框架下充分发挥作用。  中国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。今年2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上海会议召开前,全球外汇市场剧烈波动。尽管会议公报未推出部分市场人士期待的“新广场协议”,但全球汇市此后很快趋于稳定,公报中作出的“不竞争性贬值”承诺以及会上的幕后协调无疑起到“镇静剂”功效。除了短期政策,在各国财政部门推动下,明确了结构性改革的9大优先领域和48项指导原则,并制定了衡量改革进展和成效的指标体系。各国贸易部门则达成了首份全球性投资指导原则。今年基本敲定的成果是近年来G20框架下最为丰富的。  最可喜的成果是在国际金融架构领域。世界银行将发行逾30年来第一笔SDR计价债券。此举有利于全球货币体系多极化和国际金融体系稳定,对人民币国际化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,功在当下,利在长远。国际金融架构领域的成果还包括,强化以IMF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;完善主权债重组过程,防范主要新兴债权国未来面临债务危机。中国力主首次纳入G20议程的绿色金融,也成为一项突破性的非传统性议题。  世人对此次杭州峰会还有更具体期待。在即将召开的峰会上,各国领导人的双边互动也将发挥重要作用。中美双边投资协定(BIT)谈判正处于关键时期,两国领导人在此次峰会期间的互动至为关键。中英两国领导人的会晤,也有助于缓解双方因英方暂停欣克利角核电站而产生的猜忌,避免英国“脱欧”后中英双边关系从所谓“黄金时代”骤然趋冷。  着眼长远,以结构改革为主,辅以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,有望成为杭州峰会为世界确立的政策基调。首先是反保护主义。全球范围看,保护主义正在抬头,减少贸易壁垒的努力转弱。结构性改革事关增强市场经济模式和运行,加强开放经济,许多国家都面临同类任务。应当承认,在结构改革方面,所有G20成员国都未做足功课,或多或少存在以短期刺激政策延续或取代结构性改革的倾向。中国如欲为G20机制注入信心,首先须在国内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。 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首次深度参与、主导全球治理的重大国际行动。已取得的成果固然值得肯定,更值得期待的是峰会为全球经济消除“后金融危机”阴影、迈上新台阶夯实基础。倘若经此峰会,全球经济更加平衡、开放、可持续,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深入,那么,本次峰会留给世人深刻印象的,不仅是杭州“三秋桂子、十里荷花”的旖旎风光,更有G20成功转型、全球治理取得突破的实绩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